2016年11月1日 星期二

BG道行者(35) - One Game Club是什麼?

(純個人分享,與桌遊無關,不喜勿入)
BG道行者(35) - One Game Club是什麼?
不經不覺OGC已進入第5個年頭,還記得當年開始這個網頁,係因為自己買佐一批Essen遊戲想找人一起玩開始,5年後的今天又回到Essen的季節,但我身邊多了一班棋友。
由一開始無人睇、無人like,到今時今日有人會話『我細細個就睇你個網』(好驚聽到呢句....自己唔認老都唔得。)不過自己心態上並無太大改變,都是分享自己喜愛的桌遊。
桌遊介紹和評論本身就是主觀,所以100個人就會有100個Top10,我和讀者們的分別只是我會寫(或拍攝)出來,目的都是想大家了解更多不同的桌遊、分享自己所好,當然歡迎各方朋友『討論』每款桌遊的好與壞,但我想不到有任何理由去改變我的決定,就好像我永遠不明白Tom Vasel Top 1 Cosmic Encounter一樣,但我會尊重他的選擇。
更重要的是每一款桌遊的出現背後最少都會有一個喜歡它的人 - 作者!
而且我沒有信心可以確保自己找出每款遊戲精妙之處,雖知道『負評』從來都容易吸引別人的眼球和關注,但與其去一鎚定音判決一款遊戲如何差,我較享受聽其他人找出一款遊戲好玩之處,而且對喜歡它的人也是一份尊重。
由One Game Club自我分享,到慈善KS BG夜和一班資深玩家分享桌遊,以至受收藏家William和男神Ross召喚成立BG Port 桌遊港,都是一個不可思議的人生旅程。隨著認識不同資深的桌遊朋友,自己對桌遊所知其實十分有限,但因為以上種種機會,朋友們(尤其男神Ross...哈哈)很喜歡給我古靈精怪的尊稱,其實自己並不想成為任何權威,與其成為一個孤掌難鳴的『大神KH』,我更喜愛百花齊放下『得把聲的KH』,成立BG Port 桌遊港目的也是希望有更多人寫和拍攝自己對桌遊的喜好,好像歐美、台灣一樣百家爭鳴。
香港人是喜愛新事物的一群,我不知道桌遊在香港可以走到多遠,我亦不知道 One Game Club 可以走到多久,更不知道BG Port 桌遊港可以走到多遠,但我只希望往後的路會越走越熱鬧!

BG道行者(34) - 一隻可能你會錯過的遊戲(11) Small City


BG道行者(34) - 一隻可能你會錯過的遊戲(11) Small City
偷懶佐一段長時間沒有寫長文,但由於關系到BG Port所以不能不立刻動筆。
事緣是上星期公佈了BG Port 2015 Top 10後,在朋友手中無意收到了一盒二手的Small City,自己一向對Sim City 類遊戲有收集的喜好,而這一款2015年的Sim City口碑不俗,早前因為沒有太多零售途徑和價格高企,所以今次二手合理價錢當然飛撲入手,誰不知一出手、便出事。

Small City是作者City系列三部曲的最終章,亦是最早的一章,因為當初遊戲平衡和資金問題,令遊戲延後推出,相反較後設計的Town Center 和 Card City已相繼面世。說實話自己對Card City的感覺一般,在朋友手中試過一兩局,只是一款『特別』的卡牌遊戲,而Town Center 自己有入手,雖然驚嘆作者以3D立體去構思一款Puzzle Game,但當中的立體增長自問沒有能力駕馭,只能算是一款『很好』但不適合自己的遊戲,所以自己對Small City並不抱有太大的期望,亦是一直沒有研究和入手的原因。
細看一下規則,遊戲將Town Center和Card City內『相互增長』的概念與城市建設混合得出奇地好。

相互增長在過去兩款遊戲內也有使用,例如住宅會因為在公共設施附近而增長、商業區會因為在住宅旁邊而增長,但Town Center因為遊戲使用3D方塊,對於立體感不足的小弟,整個遊戲難度便太高,而且應不太符合主題。相反Card City使用卡牌難度便大大減少,又失去了遊戲本來的味道。

Small City正好在兩者之間,遊戲具有Puzzle Game 一般的難度,而城市建設與『相互增長』在主題上更是貼合。玩家在建設市區的同時,必須預計各種建築的發展趨勢,預留土地發展之用,完全反影現實城市設計的考慮。
而且遊戲有不同的擴充,由地圖變化到不同建築物等正常擴充外,更有惡攪的哥斯拉擴充。而遊戲更有不同變體規則和計分方法,除了以人民選票外,又可以以經濟、人口和建築來決定勝負,所以你在Sim 系列遊戲可見的都能找到。
自己過去試過不少模擬城市類遊戲,其中Suburia絕對當中的Top 1,但試過Small City後,我會將Suburia 的Top 1 後加上(一般向),而Small City會是我自己心目中的Top 1,因為遊戲是非常不討好玩家的遊戲,基本上任何一個決定錯誤都會引起連鎖反應,甚至會令玩家完全放棄遊戲,與Food Chain相似,而且遊戲需要大量的抽象Puzzle 思考,因為你必須在腦海模擬未來2至3回合各地方的發展空間,以便預留土地設計,但當中玩家之間對不同限量建築物又需要爭奪,所以是非常燒腦的遊戲,一不小心可能真要走上投降之路。
對於這款獨特的遊戲,當然在2015年必需要佔一席位,所以我會將這款遊戲放在2015中第6位。

BG道行者(33) - 一隻可能你會錯過的遊戲(10) Priate Code











BG道行者(33) - 一隻可能你會錯過的遊戲(10) Priate Code
自從Love Letter 後,日本遊戲開始被人所留意,其後Welcome to Dungeon和Lost Legacy 相繼推出英文版本,不難發現日本對推出Nano遊戲情有獨鍾,尤其是推理型遊戲更具其獨有風味。








今次介紹的同樣是一款Nano遊戲 - Priate Code,機制與Love Letter相近,每個回合抽一張卡、打出一張卡,但遊戲目的是要正確猜出中間兩張牌的數目。這款遊戲有趣的地方在於單純十數張卡,當中推理成份絕對有足夠的深度讓玩家深思,不過可能因為遊戲只有日文,所以一直未能在港台被推廣,幸好有懂日文的朋友幫手翻譯。










遊戲推出了兩集,首集是以4人競爭為主,而第二集則是 2 vs 2 團體戰為主,個人推介入手首集為主,若真的能找到一班有興趣推理遊戲的玩家才考慮入手第二集,因為團體戰令遊戲難度大幅提升。








遊款遊戲入手方法不太困難,一般日本桌遊店內大多有存貨,下次自己或朋友若有去日本旅行大可考慮入手。
鳴謝:Sullivan 幫忙翻譯

2016年8月12日 星期五

BG道行者(32) - 一隻可能你會錯過的遊戲(9) Eaten by Zombies

一隻可能你會錯過的遊戲(9) Eaten by Zombies



剛剛整理好荒廢了的Blog,看一看當年新手寫的文章,無意中發現了一隻可能你會錯過的遊戲 Eaten by Zombies。


對於我來說EBZ絕對是Deck Buliding Game迷必入的遊戲,因為直至今天為止,我還未找到一款與其相近的遊戲。


遊戲以喪屍求生為主題,每個玩家扮演一個求生者,透過DBG系統,構築自己的手牌,盡量在千軍萬馬的喪屍中求生,即使玩家不幸被喪屍殺死,也能變為喪屍玩家參與遊戲。



遊戲最令我著迷和吸引的地方,在於玩家有三種不同的勝利模式。
1. 單獨勝利:其他玩家死亡,最後唯一生存者勝。
2. 共享勝利:將所有喪屍消滅(喪屍牌堆不能翻出相應數目的牌),所有生存者共享勝利。
3. 喪屍勝利:其中一名玩家手上全部牌都是喪屍(Eaten By Zombie),所有喪屍玩家勝利。



遊戲求生主題在整個遊戲中完全體驗得到,每個玩家都要爭奪武器和物資,去面對喪屍來襲。玩家之間表面上合力爭取共享勝利,因為遊戲內喪屍的數量非常之多,但眼見身邊玩家變為喪屍,單獨勝利又邁進一步,所以不難看見玩家會臨陣退縮。被出賣的玩家變成喪屍後,又會花盡一切心思去獲得喪屍勝利。



玩家就是遊走於不同的陣營之間,每個人表面合作,但其實各懷鬼胎。所以雖然遊戲是DBG遊戲,但實際是一款策略型的陣營遊戲。無論你喜愛DGB、喪屍或陣營遊戲,Eaten by Zombie 絕對是不容錯過。

詳細規則
http://onegame-club.blogspot.hk/2013/01/eaten-by-zombie-in-cahoots.html

Vidoe介紹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ASXsdSH_bCU

2016年8月11日 星期四

BG道行者(31) - 尤達大師 Jeremy Salinas

尤達大師 Jeremy Salinas

One Game Club快將5週年,還記得五年前的小弟在BG界仍是新手一名(現在只是迷途小書僮),當時Youtube是小弟入手遊戲參考之一,而除了Dice Tower的Tom Vasel之外,Jeremy Salinas是我當時的最愛,由於當時Jeremy Salinas的影片沒有出鏡,而他BGG 帳號 Drakkenstrike 使用尤達大師的頭像,所以尤達大師之名便因此而起。


Jeremy當年的Review非常特別,沒有出鏡,但換來大量的特效,而將遊戲整整齊齊地排好,再一步一步去介紹遊戲,對日後不少Reviewer有不少影響,而首先採用HD拍攝,亦令他的Review與別不同。


雖然後來他因為不少遊戲公司使用他的介紹影片而沒有任何報酬,令他心灰意冷地退出Review界,我們一眾Fans對他念念不忘。而在他消失一段時間後,不少有其濃厚影子的Reviewer亦陸繼出現,大家也慢慢開始對他淡忘。


尤達大師吸引人之處在於他的眼光和精準。有別於其他Reviewer,每年他的Wish List也與別不同,雖然有不少遊戲並非驚世之作,但往往能找到一些蒼海遺珠,每次也能為自己帶來驚喜,完全反映出他獨到的眼光。另一方面,介紹遊戲永遠能說出玩家心中最想知道的東西,單憑他的介紹,很容易便知道該遊戲是不是自己心中所要的,精準程度一語中的。


新的Man Vs Meeple節目除了現真身外,還找來風趣的David配搭,尤達大師喜愛中度策略以上的遊戲,而相對David就是中度策略以下,兩者相輔相承,對談中評論更全面,加上大師人脈,能極速得到新遊戲介紹,比Dice Tower 和 Watch It Play更早開箱Mansion of Madeness 和 Cry Havoc。


個人絕對推介Man Vs Meeple絕對是Dice Tower、Watch it Play和Rahdo以外,另一個必須收看的頻道。

BG道行者(30) 台灣設計師奇遇記

台灣設計師奇遇記

今日原本因為八號風球,一心想上 Welcome On Board 桌遊天地 桌遊天地試一下The Other: 7Sin,誰不知有機會巧遇店長招呼一班剛剛忙完動漫節的台灣創作人,包括ABGC的呂先生、莫仔有限公司的林先生和Mozi、Big Fun的楊先生和山頂洞人實驗室的陳智帆。
台灣的桌遊業發展一向是我所羨慕的,除了有一大批熱愛桌遊的玩家和設計師,更重要是設計師之間團結地在市場上尋找出路,經過多年努力後,慢慢在日本GM和德國Essen都可見他們的作品發光發亮。
今日有幸身在其中,並有機會試其中兩位的新作遊戲,十分榮幸。

陳智帆 怪七八糟
最初接觸智帆的遊戲是魔術方塊 Flat Cube,自己直到今天也不時會找出來挑戰一下,同時亦非常作者的創意和觸覺,其後第三小鎮成功打出世界市場,相信不用多說也明白。雖然他有不小初心者遊戲,但個人覺得他設計的遊戲越困難,越能發揮他的創意。

今次這款怪七八糟是以台灣鬼怪故事為主題的國際橋牌變體,本身自己是Trick Taking Game的熱愛者,但一向對國際橋牌合作部份並不太感興趣。

但這款遊戲基本操作是國際橋牌,但當中除了卡的數目由4色變為5色,每色卡數由1至13變為0至8外,亦加入不少特殊能力牌,但個人最喜愛的部份是遊戲加入墊牌取分這個機制,而且並不是簡單取分,而是要在5色分數牌當中,按次序取分。除了令遊戲多一個全新向度思考外,更重要是令攻守雙方的策略有更深一層次,加上不同的能力牌,令局面有更大的轉變。
雖然個人認為4人遊戲,而且只能2 vs 2在市場上立腳點並不大,但如果你喜歡橋牌,無論是德國或國際橋牌,你絕對絕對絕對會喜愛,我和朋友立刻將他僅餘兩副入手,當然要作者簽名。(智帆簽名橫看原來是『奇蹟』,設計師真有品味。)
(PS:在完成7Sin後,我們忍不住又玩了一小時怪七八糟,而且不是因為不夠4人,相信我們不會停下來。)

Mozi 好鼻師
Mozi的作品過去並沒有接觸過,而且自己對中國神話故事主題一向抱有介心,除了因為美工過去不太吸引,最重要是切合主題往往出問題,但自己又怎會錯過試Demo Game的機會,誰不知,一試便改觀了。

首先遊戲以很久以前的故事好鼻師為主題(好彩自己沒有聽過,否則又被人說老人家),遊戲以玩家交換甜點,務求以換取甜味值,越高的甜味值就會令自己升仙之路走到越高,但三回合後,若玩家擁有最高甜味值會被雷公打下凡間,由其他玩家勝出(或緊接第二高甜味值的玩家勝出)。


表面上是簡單的交換遊戲,但當中每人對甜品的甜味值是隱藏選定(1至5),玩家要在交換過程中估到對手最高甜味值的甜品,再『送』給他,而且中央又會有一個影響力甜味值的市場讓大家去調節,而且第二和第三回合,玩家更可以使用不同技能去影響對手。


起初一款以為是很簡單的家庭遊戲,想不到當中可以有這麼多的操作,互動性高,包含Bluffing和咀炮,而且精美的甜點Token和美工,實體版還有布袋和立體食盤,設計師竟然說訂價只需二百多,我們忍不住要他上調價格,這款成為我今年Essen 入手名單之一。

Big Fun 龍牙勇者
自己較少入中文遊戲,除了因為很多時已有英文版,除非特別需要,一般都以英文或原文版優先。但今次龍牙勇者可算是一個例外。
遊戲原本是來自日本,但日本原版的美工設計簡約,配上遊戲的主題,變得頗為抽像,加上作為新手推坑遊戲,投入度相對較弱。但Big Fun將整個遊戲美工大翻新,配上一向就明白的『擦牙』勇者,令原本抽象的主題立時變得生動。

遊戲玩家手執1至8的勇士,其中一位玩家偷看龍牌上的數字,然後面朝向上打出自己手上的勇士後,其他玩家面朝向下跟著打出一張勇士卡。

然所有人打開勇士卡,依次由最小開始為巨龍掃牙,若累積數字總少於龍牌,勇士牌上的數字變成自己『加分』,若累積數字剛剛大於龍牌(例如累積是4+5,輪到6的玩家面對12的龍牌),數字變成自己的『扣分』,其後的勇士牌則變成『不計分』,打完手上8張牌便完結,特別注意若打出相同數字,需同一時間結算,大大增加『扣分』機會。

簡單易學、充滿互動、加上一流的美工和主題,作為推坑新手遊戲,個人覺得值得棄原版、取新版,亦覺得未來翻譯遊戲不應只是將文字改變,應從遊戲質量上提升,才能吸引玩家入手。
今次偶遇非常難忘,希望有緣再遇。

BG道行者(29) – OGC 5週年有感

OGC 5週年有感
2016年是接近OGC的第五個年頭,由一開始只是分享自己喜愛的BG,到這五年間不知不覺之間認識到不少朋友,而身邊亦有不少朋友投身BG業界,令自己對BG業界認識多了一點,亦想為香港推廣BG做多一點。

今年初為自己定立了幾個計劃
1.為本專頁定期舉行一個版聚
很快將會舉行第3次版聚,雖然人數不是很多,但每一次都能認識新的朋友和試到新的遊戲,最重要是有一個機會和一大班朋友談談BG。


2. 成立一個對戰遊戲團
起初是想推廣Epic 和 DM,但真正的有心栽花花不開,無心插柳柳成蔭,最後成功的反而是Ashe Rise of the Phoenixborn,而且慢慢形成定期的卡牌遊戲聚會,交流對戰和卡牌遊戲的心得。


3. 嘗試文字和圖片以外的分享
絕對是今年的驚喜,原本想自己拍片介紹一下遊戲,但在收藏家William和男神Ross的協助下,桌遊港正式成立,做到的比想像中更多。


雖然計劃一個一個實現,下半年還會有一點新嘗試,但經過半年的經驗,覺得在香港推廣BG有幾個特點。


1. 一Like 千金
不知是香港人的習慣還是BGer比較精於計算,對於Post的Like 仍然沒有太大的回應,其至有不少人說:我有追你的Post,但仍然是停在只看不Like的層面。
當然我也明白今時今日一Like 值千金,但對於一張圖可以換千like,也不及打一小時的文章明明有同等的接觸數,但like數只有十分一,試問還有誰會繼續投入推廣行列?


2. 一Share 萬金
情況與Like 相似,但個人覺得Share比like更重要,因為能否接觸到『新手』往往便是一個Share,比起在老手堆中推廣,Share比新手更重要。


3. 謀利 Vs 非謀利
有很多人仍然認為專頁推廣一定有『著數』,否則怎會肯去做。其他版主我不太清楚,但我個人覺得最大的『著數』是認識新的BGer,因為多一個朋友,便代表多一個開GAME的機會,這個網頁的確令我認識到不同界別的朋友,接觸到不同層面的『坑』。至於好像Tom Vasel一類有實質收入的『著數』,可能小弟能力有限仍未有能力得到,所以OGC這五年仍是靠一股傻勁,如果大家想繼續支持我和一班仍在香港推廣BG充滿傻勁的人,記得以後多一點Like和Share。